1924年 都城隍廟大改築時任首席匠師王益順之背景

建自古以來即為手工業發達地區,如陶瓷、漆器、刺繡及木雕藝術皆在中國工藝中佔有一席之地位。

地盛產適合精雕細琢之木石,晉江上游南安出的礱石,世稱泉州白,屬於質地細密之花崗石,據載自唐代以來即廣為應用於建築,宋代泉州開元寺東西塔全為石造,同時表現了精湛之石工技術。明清以後木雕工藝亦列中國之冠,如福建的民俗掌中戲台均施精雕細縷,華麗繁飾之風為他省所不及,被認為是一明顯特色。

建通志載︰「泉水為郡,風俗淳厚,其人善樂,素稱佛國,百工技術敏而善倣。」基於這些背景,促使了木石匠業之蓬勃興盛,而終於在明清時期出現一支技巧高明,成就卓越的木匠幫——溪底司傅。

底村舊棣泉州府惠安縣崇武鄉,其地理位置在泉州東部瀕海小半島上,負小阻海,地瘠民貧。舊置戎為防海要隘,與泉州外港蚶江遙遙相對,距離台灣只有一夜之航程。在困苦的環境下,卻孕育出甚多傑出的匠人,崇武鄉之十三莊中,官住村出泥匠,峰前村出石匠,而溪底村出木匠。他們世代相傳,以承建廟宇大宅為業。

清末光緒年間,王益順脫穎而出,成為溪底派大木匠之代表匠師,並奠定了溪底派在中國匠界之崇高地位。此派初現於台灣之時間不可考,但至少不會晚於道光 年間,道光九年(西元1829年)重修之鹿港龍山寺即出於溪底匠師之手。若以早期移民之壁壘分明情勢推測,泉州惠安、南安及晉江三地之廟宇當多屬溪底匠人所作。


王益順 之生平及早年在福州之木匠生涯

王益順 ,泉州府惠安縣崇武鄉溪底村人,出生於清咸豐十一年(西元1861年)。幼年家境貧窮,僅就讀鄉塾四年。後以父逝而輟學,從木匠當學徒。他之初受注意,約在光緒四年(西元1818年),恰有惠安青山王廟欲移建於峻嶺陡坡之間,廟方廣徵各地名匠承建,但無敢應者。是時王氏年方十八,遂勇承下來而終於完成。自此之後聲名漸揚,開始其獨立設計廟宇之生涯。在民國成立以前,王氏設計建造閩南一代為數不少的大宅及寺廟。大約在民國五年(西元1916年),因承建廈門黃培松武狀元宅邸,認識台北殷賈辜顯榮。後經辜氏相邀於西元1919年來臺北設計建造艋舺龍山寺,自此揭展其在台灣十二年之巔峰鼎盛期之序幕。